抬升本土汽配齿轮的热整治品质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4-11-05 15:50:16点击率:
为了在生产中控制这些因素,经过多年的总结蕴酿,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ISO/TC60齿轮工作组提出了一个ISO268《齿轮钢材质量与疲劳极限》的标准讨论稿,到1996年形成ISO6336-5《齿轮钢材质量与强度》标准,我国1996年等效采用制订了GB/T8539《齿轮材料热处理质量控制的一般规定》。这一标准的大特点是将齿轮材料和热处理质量与疲劳强度密切联系了起来。
影响渗碳淬火齿轮疲劳强度的因素一共列出了19项,完全改变了过去齿轮疲劳强度设计中仅与硬度的单值关系;而且,还根据齿轮的重要程度(ML-低档、MQ-中档、ME-)对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的要求,既保证性能质量,又具有生产的经济性。
以下就表中几个重要的热处理质量影响因素进行举例分析:有效硬化层深度表2中第9项的规定中有这样一段话:“在规定小硬化层深度时,应注意到对于弯曲疲劳强度和表面承载能力的值不一样。”根据大量试验所得到的结果表明,对于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其有效硬化层深度是不一样的,见图1.如对模数10的齿轮,从弯曲疲劳强度考虑,有效的硬化层深度为1.0~1.5mm,深为1.5mm;而从接触疲劳强度考虑,深度则为1.5~2.0mm,浅为1.5mm.
表面非马氏体组织齿轮在渗碳淬火过程中往往会由于表面氧化而形成非马氏体组织(或称黑色组织),这种组织对齿轮疲劳强度有害。和表3是非马齿轮接触疲劳强度和弯曲疲劳强度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关系非马氏体组织对疲劳极限的影响2006年第5期88热处理HeatTreatment氏体对弯曲疲劳强度和接触疲劳的影响。从表3和中数据看到,这种影响随着非马氏体层深度的增加而加剧,所以标准按齿轮的强度等级和硬化层深度规定了非马氏体的允许深度范围。
表层残余奥氏体齿轮钢材经渗碳后,表层会因钢材合金成分和含碳量产生不同数量的残余奥氏体,由于残余奥氏体会降低硬度、改变残余应力状态,所以要限制其含量。表4是残余奥氏体含量与疲劳强度的关系,从表看到,含量在10%~20%。
C-N共渗层深/mm黑色组织层深/mm在360MPa应力下出现麻点的周次/N0.92~0.95055.9×1060.80.0257.7×1061.0~1.10.07~0.080.46×106表3黑色组织对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从以上的分析看到,ISO6336-5及GB/T8539标准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指南,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我国汽车齿轮渗碳淬火如果用此标准作指导,对于提高齿轮承载能力和可靠性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行情
产品
企业
资讯
展会
技术
会员
关于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