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五金网 技术 会员
焊接工程理论基础

焊接工程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07-12-16 14:05:42点击率:

技术类别:机械技巧
    一、焊接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分类?有何优点?  
    焊接是利用加热或加压等手段,使分离的两部分金属,借助于原子的扩散与结合而形成原子间 性连接的工艺方法。  
    焊接方法的种类很多,根据实现金属原子间结合的方式不同,可分为熔化焊、压力焊和钎焊3大类。  
    焊接方法具有如下优点:  
    (1)成形方便:焊接方法灵活多样,工艺简便;在制造大型、复杂结构和零件时,可采用铸焊、锻焊方法,化大为小,化复杂为简单,再逐次装配焊接而成。  
    (2)适应性强:采用相应的焊接方法,不仅可生产微型、大型和复杂的金属构件,也能生产气密性好的高温、高压设备和化工设备;此外,采用焊接方法,还能实现异种金属或非金属的连接。  
    (3)生产成本低:与铆接相比,焊接结构可节省材料10%~20%,并可减少划线、钻孔、装配等工序。另外,采用焊接结构能够按使用要求选用材料。在结构的不同部位,按强度、耐磨性、耐腐蚀性、耐高温等要求选用不同材料,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二、什么是焊接电弧?电弧的构造有何特点?什么情况下有正接法与反接法之分?各区域温度约为多少?  
    焊接电弧是电极与工件之间的强烈而持久的气体放电现象。  
    电弧的构造:焊接电弧由阴极区、阳极区和弧柱区3部分组成。  
    采用直流弧焊机焊接时有正接法与反接法之分,正接是将工件接电源正极,焊条接负极;反接是将工件接电源负极,焊条(或电极)接正极。  
    用钢焊条焊接工件时,阳极区温度约为2 600 K,阴极区温度约为2 400 K,电弧中心区温度 ,可达6 000~8 000 K。  
三、焊条电弧焊时,对焊接电源有哪些基本要求?常用焊接电源的类型有哪些?  
    焊条电弧焊时,对焊接电源的基本要求有:  
    (1)具有陡降的特性;  
    (2)具有一定的空载电压以满足引弧的需要,一般为50~90 V;  
    (3)限制适当的短路电流,以保证焊接过程频繁短路时,电流不致无限增大而烧毁电源。短路电流一般不超过工作电流的1.25~2倍。  
    常用焊接电源的类型有交流弧焊机、直流弧焊机和交、直流两用弧焊机。  
四、焊接冶金过程有何特点?焊接过程中为什么要对焊接区进行有效保护?  
    焊接冶金过程特点:电弧焊时,被熔化的金属、熔渣、气体三者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如金属的氧化与还原,气体的溶解与析出,杂质的去除等。因此,焊接熔池可以看成是一座微型冶金炉。但是,焊接冶金过程与一般的冶炼过程不同,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冶金温度高:容易造成合金元素的烧损与蒸发;  
   (2)冶金过程短:焊接时,由于焊接熔池体积小(一般2~3 cm3),冷却速度快,液态停留时间短(熔池从形成到凝固约10 s),各种化学反应无法达到平衡状态,在焊缝中会出现化学成分不均匀的偏析现象。  
   (3)冶金条件差:焊接熔池一般暴露在空气中,熔池周围的气体、铁锈、油污等在电弧的高温下,将分解成原子态的氧、氮等,极易同金属元素产生化学反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氮化物混入焊缝中,使焊缝的力学性能下降;空气中水分分解成氢原子,在焊缝中产生气孔、裂缝等缺陷,会出现“氢脆”现象。  
    上述情况将严重影响焊接质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焊接区,防止周围有害气体侵入金属熔池 。  
五、焊条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焊条的选用原则有哪些?  
    (1)焊条是由金属焊芯和药皮两部分所组成的,焊芯的主要作用是作为电极和填充金属;药皮的作用主要是稳弧、保护、脱氧、渗合金及改善焊接工艺性。  
    (2)选用焊条的基本原则如下:  
    1)等强度原则 即选用与母材同强度等级的焊条。一般用于焊接低碳钢和低合金钢。  
    2)同成分原则 即选用与母材化学成分相同或相近的焊条。一般用于焊接耐热钢、不锈钢等金属材料。  
    3)抗裂纹原则 选用抗裂性好的碱性焊条,以免在焊接和使用过程中接头产生裂纹。一般用于焊接刚度大、形状复杂、使用中承受动载荷的焊接结构。  
    4)抗气孔原则 受焊接工艺条件的限制,如对焊件接头部位的油污、铁锈等清理不便,应选用抗气孔能力强的酸性焊条,以免焊接过程中气体滞留于焊缝中,形成气孔。  
    5)低成本原则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工艺性能好、成本低和效率高的焊条。  
六、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焊接变形的基本形式有收缩变形、角变形、弯曲变形、波浪变形和扭曲变形等。  
七、焊接应力与变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工艺措施主要有哪些?  
    焊接过程中,对焊件进行不均匀加热和冷却,是产生焊接应力和变形的根本原因。  
    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的工艺措施主要有:  
    1)预留收缩变形量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在焊件备料及加工时预先考虑收缩余量,以便焊后工件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尺寸。  
    2)反变形法 根据理论计算和实践经验,预先估计结构焊接变形的方向和大小,然后在焊接装配时给予一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预置变形,以抵消焊后产生的变形。  
    3)刚性固定法 焊接时将焊件加以刚性固定,焊后待焊件冷却到室温后再去掉刚性固定,可有效防止角变形和波浪变形。此方法会增大焊接应力,只适用于塑性较好的低碳钢结构。  
    4)选择合理的焊接顺序 尽量使焊缝自由收缩。焊接焊缝较多的结构件时,应先焊错开的短焊缝,再焊直通长焊缝,以防在焊缝交接处产生裂纹。如果焊缝较长,可采用逐步退焊法和跳焊法,使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减少了焊接应力和变形。  
    5)锤击焊缝法 在焊缝的冷却过程中,用圆头小锤均匀迅速地锤击焊缝,使金属产生塑性延伸变形,抵消一部分焊接收缩变形,从而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 。  
    6)加热“减应区”法 焊接前,在焊接部位附近区域(称为减应区)进行加热使之伸长,焊后冷却时,加热区与焊缝一起收缩,可有效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  
    7)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 预热的目的是减少焊缝区与焊件其他部分的温差,降低焊缝区的冷却速度,使焊件能较均匀地冷却下来,从而减少焊接应力与变形。

上一个:电站焊接
返 回

塑胶五金网-wap版